June 12, 2004

飯碗攸關? ── 讀《搶孩子的飯碗!》後有感

 教育議題,似乎是人人可以置喙,當然,大學教授說來該比平民百姓更有說服力,也更能影響當局的教育政策。削減教育經費是擾攘了幾個月的重要話題,一月十七日程介明在《信報》的 《搶孩子的飯碗!》 談到「關鍵是關於教育經費的爭持,除了『經費』,有沒有考慮『教育』」,這說法很有道理。文中提出要有「理性根據」,而非「不斷升級的怨聲與要脅」及「層出不窮的虛幌與把戲」。
 程文對高官與政客的批評可說是鏗鏘有聲,指其「不顧實際」、「迴避閃爍」等,然而回歸到教育──程教授的本行時,卻似乎犯上了同樣的毛病,可說是「看見別人眼中的刺,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」,這是否真的考慮教育呢?
 在談及如何回應學童人口減少的問題,程文可說是不顧實際,甚至是迴避閃爍,重點似乎在於「重組」、「重整」,「興廢」,甚至「再培訓」,文中指出「許多其他國家充分利用這種『供過於求』的契機,以提高學習環境的素質作為前提,重新調整學校布局,重組教師隊伍,使整個學校制度面目一新。這當中,自然牽涉到許多學校的興廢、教師的調度、再培訓、順利轉職等等細緻的工作」,更指出上海和新加坡成績顯著。這種說法,不但製造了一種不穩定的局面,也缺少了教育界,甚至家長一個清晰、合理、有利教育的訴求──小班教學,這種迴避,是因著程教授一直不贊成小班教學,還是真的與香港甚至世界的教育脫了節,要知道程文中提及的上海,正是一個實行小班教學的成功例子。
 談及教師是否能夠保持職位,文章是從教師飯碗的角度看,指出當局「為了應付眼前的政治壓力,討好於一時,讓教師心存著不切實際的期望(以為多加些壓力或者政府變好環境就會好轉),必定以日後更大的危機為代價。」,甚至認為「一方面死守著大人的荷包不放,一方面卻狠狠地往孩子的教育裏要錢。」著重點也是「經費」,忽略了教育界的訴求並非純是保持職位,更是關乎教育質素的問題,也似未考慮職業穩定對教育質素的重要性,更未能理解現時教育界,尤其是第三組別學校面對的困難,何況,保住飯碗也是合理的訴求。
 文中提出「滅赤」時要考慮教育的當務之急,可是,這是否表示「重組」、「重整」便是好事,製造教師的職業危機能解決問題?當前線教育同工因著教改太多太急而無所適從、因著職業不穩而憂心忡忡時,作為教統會及師訓會的重要成員,作出這種評論,對於當局的教育政策有何影響,對教育的益處何在?

(本文刊於2004年6月12日《教協報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