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ctober 24, 2005

你們倆≠你們 ── 普通話基準課程見聞

每次基準試後,聆聽能力一卷總成為報道的焦點之一,例如「聆聽句子快夾深不夠時間寫答案」(《太陽》,2005.09.12) ,普通話聆聽卷則表現最差,「肥佬」教師有七成三,(《太陽》,2005.05.27)「基準試聆聽卷被指如考速記」(《明報》,2005.09.12)「聆聽卷聽得切 都寫唔切」(《經濟》 2004.09.13),「基準試考生:試題難度一般 近六千人應考覺普通話聆聽卷速度快 」(《大公》,2004.03.08),「聆聽卷的試題『不切實際』,考生就算明白試題內容,卻沒有足夠時間尋找或寫上答案」(《星島》2003.03.03),這在在說明了基準試聆聽一卷的問題所在,也不一定能測試出教師的能力,可以想像的是,平常沒怎麼操練,一把年紀,可能是幾十年已沒進試場,一聽到那麼快的錄音,心跳得更快,表現便打折扣了。


 別以為進修便沒問題,是透過學習提升語文能力,其實課程內置結業試的擬題,與基準試是相類的,課程也離不開操練與測試,難怪有課程的導師直言無諱,指出課程是為基準試的目的而設的,以操練與測試為主,這與「培養及提高學員聽辨詞語的能力、聆聽理解的能力,以及認辨同音字、詞語、語法的能力。」的目標是有距離的。必須質疑的是,這樣的進修可以提升能力嗎?
 也別以為年輕的便沒問題,當你放學後拖著疲憊的身軀,還要上三小時的課,或是暑假期間早上四小時下午三小時密集式學習,哪來的精力應付?就算是鐵人,也不容易集中精神,反應不是那麼快捷,腦筋『轉動』不來也不足為怪。

 所謂的理解與學習,若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較遠,管你是老是少,也可以是摸不著頭腦的。聆聽能力,其實是以操練為主,而往往出現一些日常生活不常見的內容,例如一些相當學術性的內容,部分不常用的詞彙也令學生難以掌握,例如我上一期提及的「旮旯兒」,是在日常生活中用不著的。有時候也有理解的問題,以下列一次中段評估的題目為例,便可見一斑。
  甲:你們為甚麼那麼晚才來?  乙:剛才堵車。  問:這次的約會至少有幾個人?   答案選擇:a.2人  b.3人  c.4人 d.5人
 你的答案是甚麼?導師說,正確的答案是c,因為普通話慣常的用法,你們是三個人或以上,二人是你們倆。我立刻說:三個是你們仨,所以是d了。教師只好說,回去再討論一下。
 這裏涉及的似乎是所謂慣常的用語,方言與普通話的不同用法,但分野真的那麼清楚、不可改變嗎?另一方面,這也說明了考試,尤其是速度太快的話,根本不是那麼容易理解,而所謂的標準答案,也不一定真的那麼標準,可是考試容得下討論答案嗎?考試可以代替學習嗎?以進修為名考試操練為實的課程,又可以提升多少能力呢?與時間競賽的評估形式,究竟可以看到多少的能力?

(本文刊於2005年10月24日《教協報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