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rch 26, 2004

歸咎他人,教育官員就可免責?

這是一個講求問責的年代,只是,在一個亂象紛陳的時空中,我們可看得清真相?
 這邊廂,三月十九日的第一屆香港校長研討會中,學者校長力陳教改的不是;那邊廂教育官員指舊校問題多多,歸咎問題與校長領導無方有關,「唔好簕學校,十之八九同校長質素有關!(辦學團體)揀錯校長,學校閒閒地衰十年!」也有人質疑,那麼揀錯高官,衰多少年?究竟教育亂象紛陳,責任在誰?
 報道指當近千名中小學校長參與研討會尾聲的「香港教育政策研討論壇」時,將對教改的不滿吐出,並怒轟教統局,令研討會頓變「聲討大會」。在討論會上,多位與會者紛紛狠批教統局,有人指教改過急令學校「永無寧日」、教師超高工作量苦不堪言,教改令老師無法再專注教學工作,影響教學質素,將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越拉越遠,更有校長指語文政策搖擺不定,使「老師一窩蜂去讀學位,之後要基準試,老師又要去進修幾百小時……最終是剝削親近學生的時間!」
 這種種不滿與憤怒,是無的放矢嗎?還是校長在領導學校時面對困境,體會同工難處、理解學生真正需要下的真情流露?有與會者更指出,現時是「商人治教育界」、「非教育界包圍教育界」、「利用商界、家長圍攻教育界」。凡此種種,實是講出了教育同工的困窘,也顯示了教育界的憤怒。誠然,教育工作者在內外交攻的情況下,如何辦好教育﹖校長所講的問題,是領導無方嗎?只是,這領導又是誰?難道作為領導教育的官員可以免責?教改是否過於理想化而與學校社會現實脫節,打著教改大旗,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拼湊上路,亂象紛陳該是必然的結果, 這種「倒瀉籮蟹」的現象,當局如何回應?
 縮班、殺校的威脅也對部分學校造成壓力,影響教學,然而當局卻未能妥善處理。面對三十一間被殺學校的訴求,官員一面說讓學校有重生機會,學校若「自覺有水平,仍可邀約教統局視學,以平素教局為各校「質素保證視學」作標準,只就學校「學與教」部分進行重點評核;另一方面,當局發出通告,指出在未來數年,學校開辦班數會漸漸減少,所得資源也會按年遞減,為保障教育質素,當局會因應家長的意願,協助子女轉校,這實是變相鼓勵轉校。這種互相矛盾的政策,有益於教育嗎?事實上,教統局提出的,單從「學與教」評定學校,也忽略其他方面的發展,這不也與教改的目標背道而馳嗎?這種特別安排的視學會造成騷擾嗎﹖對學校是否有標籤作用?當局又可曾理會家長學生的選擇,當中並非純粹從一種可計算的成績來衡量,高高在上的官員,可理解當中的情感因素,還是只懂得官僚地從行政角度出裏?
 推行教改,以為只有漂亮的口號與目標,便能達成,未理會前線的真實情況;衡量學校的成敗,推行縮班、殺校,講的是家長選擇,卻不承認官方的規劃失當,也不理會人口減少的現實。當我們談商界要求,講家長選擇,可曾想過真正的教育該如何?教育專業的聲音在哪裏?
 這是一個問責的年代,也是一個荒謬的年代。瞎子摸象,不知全貌,若是摸教育的亂象,可找得出由誰來負責?
(本文刊於2004年4月16日《教協報》)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