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rch 22, 2004

去除技術與去除能力──大班與小班的教學法

小白獅雷歐, 出生後就被人類領養,在文明社會中成長,突然有一天,它被放回非洲這個屬於自己生長的森林,雷歐一下子不能適應,其他的猛獸來襲擊它,牠卻無力還擊,成爲笑柄。究竟雷歐是否擁有獅子的能力呢﹖牠最初被領養時,還會運用尖銳的牙齒咬東西,慢慢地被訓練成喝牛奶、吃準備好的食物,習慣了安逸的生活。回到森林後,在被襲擊、被嘲笑的情況下,慢慢地,雷歐磨利了牙齒、鍛鍊了體魄、培養出勇氣與信心,最後成為了森林大王。

在幾個討論小班教學的場合,都聽到一種說法,是小班教學的推行需要的重要配套之一是教師培訓,因為教師沒有接受小班教學的教學法。究竟小班教學需要的是怎樣的教學法﹖教師是未曾接受過這種技術的培訓,還是這種技術被去除了(deskilling)?

小班教學強調的互動教學、個人化照顧、鼓勵思考等,這種教學法對於任何受過師訓的教師都不陌生,也即是受過師訓的教師都曾接受過這種技術訓練。可是,為甚麼會有教師需要培訓的說法﹖教統局給立法會的文件中甚至指一些老師教小班如教大班,不習慣發問開放式的問題,又不能跟學生進行較長的討論,把長期以來習慣在大班的教法搬到小班去,未能發揮小班的優勢。這裡說明了的是,教師習慣了在要管秩序,又要趕課程的大班中教學,並沒有發揮在師訓課程中所學的重視互動、參與的教學法,可是,這種偏於單向式的教學可說是有點無可奈何下的選擇,試想想,在40人一班的教室裡,短短40分鐘的上課時間,可以有多少個學生回答問題﹖容得下多少個學生的較長討論﹖所謂互動式的教學,非不為,而是不能為、不易為。在三月二十日的「小班教學家長集思會」中,嘗試在學校裡推行小班教學的林湘雲校長便指出,教師其實已有專業培訓,小班教學法並非教師教育的大革命,小班教學是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其實踐。誠然,當教師在師訓機構所學的沒有實踐機會,慢慢地技術便會去除了,面對小班時,需要適應時間,重拾當年所學,甚至需要再學習(reskilling)。

在「小班教學家長集思會」中,教育學院的葉建源播放了同一教師在任教大班與小班的情況,從中實可見二者的不同效果。影片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情境是,在大班中,一群活潑、主動的學生,由最初的踴躍舉手答問,慢慢地有人失去興趣,而教師卻無暇一一關注;在小班中,學生興味盎然地回答問題,有更多表達自己的機會。事實上,大班教學也把學生的能力去除了(disabling),本來好奇、主動的學生,習慣於單向式的教學,習慣於狹窄的環境裡、被動地學習,能力也被慢慢地磨滅了,於是我們會發現越是高年級,學生越被動,因為他們已習慣了沒有太多表達自己機會的教學模式。

小班教學,師生更快樂。我們的師生,是否有像手塚治蟲《小白獅》中雷歐般能一展身手的非洲森林﹖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