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ctober 30, 2006

「心想事成」的教育政策可以嗎?

當官員問:「你學校可有實行分組教學?」你會怎樣回答?如何理解?
 新高中推行的日子快來了,培訓課程紛紛推出,教統局的官員也到處奔走,為政策宣傳與「解畫」。可是紙上的政策落入現實,又會是何種光景呢?政策推出是否就成了?
 參加了一個新高中的中國語文課程與詮釋,誠然課程的改變很大,當中的選修單元尤其受老師的關注,解畫的官員似乎理解當中的難處,於是問可否分組處理;官員似乎也理解現時不少學校的情況,詢問座中教師,所屬學校現時可曾實行分組教學。可是,要實行分組教學,當中需要的條件,政策可曾提供了?試想想,若要一班四十多個學生,在小時的課時中,要學懂如何編寫劇本,更要排練演出,還要校本評核,形成性評估與總結性評估兼備,真的可行嗎?筆者於是問,為何不可制定政策,正式提供資源,讓學校可實行分組教學,而要像目前的情況,左支右絀,費盡心機才可實行?官員說:政府其實已經向學校提供一大筆津貼,老師要懂得運用。座中已有教師提及,那些津貼並非為一科而設。官員說:正是如此,才在這種場合讓老師知悉,請老師自己回去學校爭取。座中便有人提及很難回去向校方提出的。筆者當時便指出,這種情況,會為學校帶來不少矛盾。不是嗎?這幾年來,當局慣用的模式是撥一筆津貼給學校,名義上是可讓學校靈活運用,是校本,其實問題正在這裡,製造了不必要的矛盾,甚至令校長成為磨心,順得哥情失嫂意,錢是撥下了,卻讓學校花了不少心思在寫計劃書,也造成了不少負荷,甚至有些學校不敢申請撥款,這是當局願意見到的嗎?
 座中老師沒有提及的是,所謂津貼,當中除了CEG外,都非常額津貼,例如教師專業準備津貼及新高中課程過渡津貼,這是為期三年,用以購置所需的學與教資源和設備,為推行新高中學制作好準備,以及支付推行新高中課程所需的起動費用。可是,這能應付教師因學生人數過多、分身乏術的困境嗎?難道三年過後,這種困境會自動消失?
 誠然,現時有不少學校用各種方法實行分組教學,除了運用現行的各種津貼,也可能是增加教師原本的課擔,可是不少津貼並非長期,也帶來更多的工作壓力,對教師來說並不健康。要政策有成效,在於讓其有實行的土壤。政策,不該是「心想事成」式的政策,以為心裡想著這政策是美好的,便會變魔術般,政策推出就成了。巧婦難為無米炊,再好的政策,若沒有足夠的配套,減少每班的人數,要嘛,變成虛有其表、虛應故事,可是,學生學得到嗎?要嘛,教師再花更多課後的時間,只是教師承受得了嗎?
 其實,在場官員是明白問題癥結所在的吧,只是不願面對,只好用今天談的是課程詮釋,不是談資源運用,打了圓場。可是光談課程,沒有足夠資源的提供,課程會有成效嗎?再者,當局真的願意另闢一個場合,談談資源運用嗎?真的願意承認新高中的成功,小班是不可或缺的嗎?新高中政策的實行,是長遠的事,而非三年便完結的臨時政策。何況,這種資源短絀的問題,又豈止是一科的問題,當各科都要實行校本評核時,便要面對每班人數過多、應接不暇的窘困。敬告主事的官員,不顧現實的政策,只會淪為空談。
 當官員問:你學校可有實行分組教學?這是「何不食肉糜」的教育版嗎?

(本文刊於2006年10月30日《教協報》)

No comments: